金融先行 制度护航 中国银行助力“南沙金融30条”落地成势
2025-05-19 20:32:00
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》(下称“南沙金融30条”),标志着南沙在高水平开放与湾区协同中的金融改革再进一步。
作为在南沙深耕多年的金融主力军,中国银行在政策推出后,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,聚焦科技创新、港澳协同、制度开放等维度,以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和机制创新,持续服务国家战略精准落地。
立足湾区 科技金融激发创新动能
今年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十周年。十年来,南沙以制度创新为核心,积极推动贸易、航运、金融、科技等各领域改革创新。
创业创新是湾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。作为“南沙金融30条”重点提出的发展方向,科技创新、数字产业、高端制造等领域正成为南沙金融赋能的主阵地。中国银行立足湾区产业图谱与政策指向,持续推进“金融链”向创新“源头”延展,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。
在广州南沙,一家名为广东蘑菇物联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企业,正在通过智能算法为工业设备节能降碳提供系统解决方案。针对融资难问题,中国银行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,快速批复1000万元中期贷款,有效缓解企业阶段性支付压力,支持其持续技术攻关与产业协同。
蘑菇物联是中国银行服务“AI+制造”方向的一个缩影。截至4月末,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科技贷款余额超2700亿元,为超1.8万家企业提供授信支持。其中,中国银行在广州地区通过“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”机制累计入池近900亿元,市场占比超51%;在南沙,中国银行为近460家入池企业授信,金额占比超43%,在当地同业中排名第一。
协同港澳 打造“跨境生活圈”
从人才落地到企业运营,从教育医疗到日常支付,金融正嵌入港澳居民在南沙的“生活肌理”。“南沙金融30条”提出,推动南沙在金融服务便利化、现代化、数字化方面实现突破,成为香港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。中国银行依托南沙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,聚焦民生服务与跨境机制对接,不断拓展“跨境生活圈”的金融外延。
近年来,中国银行持续完善服务港澳居民的便利化措施:在账户端,加强渠道建设,支持港澳客户自助开立个人结算账户,提供线上便利化薪酬购付汇服务,便利港澳居民个人资金结算;在支付端,率先为广州市首家粤港澳三方联营律师事务所提供便利化跨境结算,便利国际专业人士跨境执业,助力吸引高水平国际人才;在政务端,开展湾区社保通(又称“跨境社保服务”)合作项目,设立“港澳居民社保卡专窗”及社保经办服务点,提升对港澳居民的社保服务水平。
面向世界 打造制度型开放前沿阵地
近年来,中国银行持续推进跨境金融创新、国际资本引入与制度型金融试点落地,为南沙对外开放和产业引资提供系统金融支撑,率先实现了新政项下跨境支付便利化服务、国际专业人士执业便利化服务、航运特色金融服务、跨境资本流动服务及国际金融交流平台建设服务等创新首发。
在跨境金融方面,中国银行加速推进金融科技赋能跨境支付服务升级,与广东首家外资支付机构“云汇支付”共建跨境人民币支付渠道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,重点服务海洋经济,落地航运船舶保税燃料油进口结算业务,为广州航运交易所提供“货币桥”跨境汇款,大力推动海运费以跨境人民币结算,为广州南沙“国际航运枢纽”战略注入制度型金融动能。
通过把握南沙区域制度创新和金融改革等政策利好,结合集团全球化经营战略,中国银行成为广东省首家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万亿的银行,并在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稳居市场首位。
在“一带一路”投资服务上,中国银行与南沙“走出去”综合服务基地建立战略合作机制,为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从项目立项到资金跨境的全流程服务。以某陶瓷品牌赴墨西哥投资项目为例,中国银行为其提供了涵盖外汇登记、资金汇出、货币兑换等关键环节的金融支持,金额达4.5亿元。
此外,中国银行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,连续多年协助广东省政府在澳门、香港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,构建了与离岸市场联通的制度样板。截至4月末,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800亿元,五年年均增速超过60%。
当前,南沙肩负制度型开放试验示范的重要使命,背后离不开强韧的金融支点与系统支撑。中国银行将紧扣“南沙金融30条”,夯实南沙高水平开放的金融基础,为南沙高水平开放提供稳定金融支撑,助力南沙成为融通三地、面向世界的制度创新高地。